工業污染場地治理、耕地污染治理、礦山修復成為行業熱點領域。
2019年是《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實施元年,標志著土壤修復行業正式進入有法可依的階段。
從市場情況來看,2019年土壤修復行業公示項目規模約150-200億元,僅約占環保產業的1%-2%。其中,工程類約占80%,資料類占比不足20%。2020年,雖受疫情影響,但在2020年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雙90%”目標等利好政策帶動下,市場熱度恢復較快,上半年中標合同額累計達到90億元。
整體來看,我國土壤修復行業仍及于起步發展階段。目標行業規模僅占環保產業1%-2%,與全球5%的占比相比存在巨大發展空間。
供給端情況
-行業集中度:為低售中寡占型,但因目前僅有少數企業可以承接大型復雜修復工程項目,同時又呈相對壟斷格局。
-商業模式方面:目前仍以工程總承包(EPC)模式為主。近期國家鼓勵探索“工業污染場地/礦山修復+開發”、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等,或為行業帶來新機遇。
未來發展趨勢
-政策方面:“十四五”環保工作邁向依法、科學、精準治污,2020年土壤污染詳查的完成將對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系統性支撐。省級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將正式落地,進一步引導加大財政及社會資本支持。針對目前背景環境基準不足、現有標準難以支持標準化差異化管理、技術規范文件缺乏等問題,標準規范體系建設將進一步完善。
-市場方面:項目模式方面,將由單體土壤修復項目逐漸向水氣土固共治、山水林田溱草共治、“修復+開發”等“系統治理修復+開發”模式發展。在企業發展方面,大型綜合型企業與技術型中小企業將占據發展新高地。
-技術方面:低成本、綠色高效和可持續的原位水土共治、風險管控及配套的監測管理,在產業修復、技術耦合等領域成為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