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以下簡稱“示范區總規”)編制工作自2019年7月啟動,截至目前已形成規劃草案。
將486平方公里的協調區納入規劃
示范區總規范圍為“兩區一縣”約2413平方公里的行政轄區,并將緊鄰示范區需要一并規劃研究的虹橋主城片區除青浦區以外區域、嘉興市嵌入示范區范圍內的王江涇、油車港鎮以及昆山市毗鄰淀山湖的錦溪、周莊、淀山湖鎮等三個區域作為規劃協調區(約486平方公里)。先行啟動區范圍為金澤、朱家角、黎里、西塘、姚莊五個鎮全域,約660平方公里。示范區總規作為國內首個省級行政主體共同編制的跨省域國土空間規劃,是一體化制度創新的重要成果,對“兩區一縣”的國土空間規劃具有指導約束作用,對長三角和全國具有示范引領作用。
愿景:“世界級濱水人居文明典范”
目標定位
一是指導思想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堅持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率先探索跨行政區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路徑,將示范區建設成為生態優勢轉化新標桿、綠色創新發展新高地、一體化制度創新試驗田、人與自然和諧宜居新典范。
二是目標愿景上,規劃立足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為示范區提出“世界級濱水人居文明典范”的總體發展愿景,具體表述為:未來的示范區,將是一個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全域功能與風景共融、創新鏈與產業鏈共進、江南風和小鎮味共鳴、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共享的地區。
三是發展模式上,重點強調三方面轉變。發展動力上,強調動能轉換、協同共進。轉變以投資和要素投入為主導、土地增量規模擴張的傳統發展模式,構建創新驅動、高效集約的新發展方式。空間組織上,強調多中心、網絡化、融合式。不搞集中成片、大規模、高強度開發建設,突出“小集中、大分散”的建設用地布局原則,推動存量用地布局優化、結構調整和內涵提升。治理方式上,強調共建共享、共擔共贏。打破行政區劃藩籬和制度約束,建立標準理念統一、資源信息共享、管理執法一體、協商保障有力的區域一體化發展新機制。
規劃策略方面
一是空間布局上,面向區域,深化戰略空間聯動,深化與上海市區、蘇州、嘉興的錯位發展和相互配合。突出生態綠色特征,以示范區生態敏感性最高、生態本底最優質的淀山湖、元蕩及周邊湖蕩為主體構建生態綠心,構建示范區“一心、兩廊、三鏈、四區”的生態格局。在錨固生態格局的基礎上,以虹橋商務區為發展動力核,以環淀山湖區域為創新綠核,形成“兩核、四帶、五片”的城鄉空間布局。
二是生態環境上,推進水岸聯動綜合整治,統一示范區水環境管控標準,提升林田空間生態服務功能。
三是產業發展上,構建“研-學-產”協同共進的空間布局,形成接軌國際標準與技術前沿的“正面清單”和倒逼傳統產能退出與升級的“負面清單”。
四是綜合交通上,打造綠色、高效、多樣的交通體系,統籌構建高效快捷的軌道交通系統,打造扁平化等級道路交通網絡,營建風景道、藍道、綠道等特色交通系統。
五是城鄉風貌上,形成與水鄉古鎮風貌相協調的“小尺度、低高度、中密度”空間感覺,塑造江南韻、小鎮味、現代風的生活場景。
六是公共服務上,統籌布局建設文化、教育、體育、衛生等高等級公共服務設施,按照均等化、便利化原則構建15分鐘社區生活圈。七是市政基礎設施上,共同推進協調一體綠色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構建城市智能平臺運行支撐系統和韌性安全的綜合防災系統。
規劃實施方面
一是加強全域國土空間管控。全面落實國家自然資源和國土空間規劃管理新要求,依據空間布局方案,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文化保護控制線四條控制線,建立覆蓋全域的“四線”管控體系。
二是實現全過程規劃土地一體化管理。聚焦規劃制定、計劃安排、項目管理、監督執法四個環節,建立全流程一體化政策機制。優化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立統一的規劃管理信息平臺。統籌用地計劃,建立跨行政區域用地指標統籌管理機制。加強一體化的項目管理服務,統一審批、統籌推進跨區域項目。建立規劃實施動態監測、定期評估和及時維護制度,推進聯合監督執法。
三是推動示范項目建設。聚焦一體化和生態綠色,按照集中示范和分類示范兩大類謀劃近期示范項目。重點抓好“1+3”集中示范。共建一處水鄉客廳。由三地在兩省一市交界處,合力打造“江南庭院、水鄉客廳”,集中實踐和示范城水共生、活力共襄、區域共享的發展理念。在先行啟動區內三地發揮各自優勢,謀劃青浦西岑科創中心、吳江高鐵科創新城、祥符蕩創新中心等三處近期示范片區。同時,從人民有獲得感、項目有顯示度的角度,共建生態環保、產業功能、人居品質、基礎設施四類“項目庫”,形成分類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