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內蒙古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實現新的更大發展的關鍵時期。根據《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及《生態環境部“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制定《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進步,美麗內蒙古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生態環境保護主要目標: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綠色低碳發展加快推進,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強度有所下降,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明顯。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空氣環境質量全面改善,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水環境質量穩步提升,水生態功能初步得到恢復,土壤生態環境質量穩定向好,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
———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穩步提升。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斷增強,生態保護監管能力不斷加強,國家北方生態安全屏障構筑的更加牢固。
———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固體廢物利用率逐步提高,危險廢物、重金屬等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持續加強,環境安全有效保障。
———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生態環境領域改革制度不斷完善,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突出短板加快補齊,生態環境治理效能進一步提升,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建立健全。
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創新驅動,以布局優化、結構調整和效率提升為手段,著力推進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
著力構建東中西聯動、優勢互補的綠色發展布局。東部盟市放大和發揮綠色生態優勢,以生態農牧業、生態旅游業為支柱構建綠色產業體系,推動老工業基地綠色振興,把保護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湖、大濕地作為主要任務,加強大小興安嶺等生態功能區保護,加強黑土地保護,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中部盟市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立足產業基礎和產業集群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綠色崛起,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形成強勁活躍的增長帶動極。西部盟市補齊生態環境短板,把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荒漠化治理放在首位,嚴格生態脆弱區限制開發政策,推進生態退化地區綜合治理和生態脆弱地區保護修復,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增強綠色競爭力。
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產業,積極培育品牌產品和龍頭企業,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產業增長引擎。大力發展綠色產業,以產業園區綠色升級、廢氣、廢水、固廢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產業作為重點方向,發展清潔生產產業;以污染治理、節能改造、節能環保綠色裝備制造作為重點方向,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以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的裝備制造、設施建設和運營、傳統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和系統高效運行為重點方向,發展清潔能源產業;以綠色建筑、綠色交通設施建設和運營以及城鎮能源基礎設施、環境基礎設施以及海綿城市建設為重點,進行基礎設施綠色升級;以環境監測、產品認證、評估審計、咨詢服務等為重點方向,促進服務業綠色發展;以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網絡、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智慧環保監管系統等建設為主要內容,發展新型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產業;保護生態資源,修復受損生態系統,創新監管模式,發展生態環境產業;積極發展特色農牧業、綠色農畜產品加工業、林草沙等綠色有機產業,促進全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全面提升生態環境科技創新能力。深入實施“科技興蒙”行動計劃,培育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平臺,加強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野外科學研究觀測站、環保智庫等建設,加強技術研發推廣。整合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產業園區等力量,鼓勵企業牽頭建立市場化運行的綠色技術創新聯合體。加強生態環境領域人才培養,組織實施生態環境領域科技重大專項和關鍵技術攻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