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20年10月21日(星期三)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由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介紹“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關情況。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五年,也是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開展的五年。這五年,我們以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主線,環境污染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都取得重要進展,規劃綱要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已經基本完成,是迄今為止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最好的五年,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地增強。
和五年前相比,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污染防治階段性目標順利實現。截至2019年底,“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下降比例、地表水質量達到或好于III類水體比例、劣Ⅴ類水體比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比例和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主要污染物的削減量,這8項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約束性指標已提前完成,今年1-9月,這8項在去年底已經提前完成任務的基礎上繼續向好發展。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今年1-9月份,優良天數比例為87.2%,預計到年底能夠完成84.5%的約束性目標。也就是說到今年年底“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9項約束性指標將全面完成。
與此同時,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都取得了積極進展。生態環境體制改革進展順利,法規標準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生態環境執法力度不斷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進展順利,生態環境風險防控水平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下一步,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把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統籌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確保“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各項任務圓滿收官。同時,統籌謀劃好“十四五”生態環保工作,科學確定主要目標和任務,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延伸深度、拓展廣度,繼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為“十四五”工作起好步、開好局。
記者問題:“十三五”這五年是發展成效最大,發展最好的五年,具體成效有哪些?“十三五”期間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還存在哪些問題?“十四五”期間還有哪些更好的安排?
答:“十三五”期間,全國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應該說生態環境保護的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和成效,生態環境質量改善,老百姓感同身受。生態環保的其他重點工作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進展,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極大地增強。“十三五”的工作成效歸納起來有幾個方面。
一是戰略部署不斷加強,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顯著提升。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入了黨章,生態文明寫入了憲法。越來越多地方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機遇和重要抓手,努力走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雙贏之路。企業依法治污、依法排污,保護環境的法治意識、主體意識也在加快形成,全社會關心環境、參與環保、貢獻環保的行動更加自覺。
二是污染防治攻堅戰進展順利,環境治理力度持續加大。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黨中央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出臺了《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等專項行動計劃,七大標志性戰役進展順利,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有力促進了高質量發展。剛才我已經介紹了我們“十三五”期間環境質量改善的情況。
三是生態環境保護水平不斷提高,有力推動了經濟高質量發展,強化節能提高能效,大力調整能源結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截至2019年,“十三五”期間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計下降了18.2%,全國實現超低排放的煤炭機組達到8.9億千瓦,占煤電總裝機容量的86%,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超低排放清潔煤電供應系統,光伏、風能裝機容量、發電量均居世界首位,全國清潔能源占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23.4%,京津冀地區煤炭集疏港實現了“公轉鐵”,全國鐵路貨運量同比增長7.2%。通過強化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硬約束,優化產業布局和結構,通過大力整頓散亂污企業,有效解決了市場競爭中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為環境守法企業創造了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通過逐步調整提高污染物的排放標準,促進了產業技術升級和行業企業綠色發展。
四是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制度體系基本建立,推動形成生態環境保護“大格局”。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等制度落地見效,全面加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領導的機制。排污許可、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責任追究等制度相繼出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河湖長制、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等改革加快推進。
五是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方案,中國率先發布《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向聯合國交存了《巴黎協定》批準文書,推動達成《巴黎協定》實施細則,提前完成了中國對外承諾的2020年碳排放目標。宣布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率先簽署和批準生物多樣性公約,積極籌備、承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第十五次大會。聯合發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消耗臭氧層物質累計淘汰量占到了發展中國家總量的50%以上,成為全球臭氧層保護貢獻最大國家。此外,“十三五”期間中國的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浙江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支付寶螞蟻森林等項目還獲得了聯合國的“地球衛士獎”。
在看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充分肯定“十三五”取得成績的同時,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生態環境質量距離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距離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還有差距,國內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處于高位。最突出的就是表現在“三個沒有根本改變”。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公路為主的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改變。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生態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沒有根本改變。當前國際環境正發生深刻復雜變化,風險挑戰日趨增長,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因此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任重道遠。
下一步,我們將把做好“十三五”收官特別是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收官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總結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成功經驗和做法。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的根本要求,根據即將召開的五中全會精神和全國人大審議的“十四五”規劃綱要要求,堅持綠色發展導向、推動綠色發展轉型,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增強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內生動力,堅持目標導向、結果導向,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并重,大氣污染防治和氣候變化應對統籌,加強改革創新,強化基礎能力,科學設定“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目標、指標和重點任務,做好明年工作,為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開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