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生態環境廳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通報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據介紹,廣東于2017-2019年組織開展了廣東省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現已完成普查任務。
本次普查對全省60.82萬個普查對象進行了全面調查,獲取了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和移動源相關基本信息,摸清了各類污染源的數量、結構和分布狀況,掌握了主要污染物產生、排放和污染治理情況等,健全了重點污染源檔案和污染源信息數據庫,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提供了有力支撐。
城鎮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10年提高1.55倍
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的標準時點是2007年12月31日,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標準時點是2017年12月31日。兩次普查結果數據反映出,十年里廣東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下降,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
2017年,全省水污染物排放量中,化學需氧量166.03萬噸,氨氮9.89萬噸;大氣污染物排放量中,二氧化硫19.72萬噸,氮氧化物85.93萬噸。與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數據同口徑相比,2017年廣東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分別下降了48.88%、65.72%、82.17%、64.96%,體現了近年來廣東污染防治攻堅工作所取得的顯著成效。
2007年到2017年,廣東城鎮人口規模和居住密度不斷增加,但生活源污染物排放總量和排放強度明顯下降。本次普查的城鎮生活源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比“一污普”下降55.09%,氨氮下降71.06%,總氮下降48.09%,總磷下降63.89%,主要污染物的人均排放強度明顯下降,下降幅度為62.06%至78.84%之間。
主要原因是近十年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規模、污水收集處理水平均不斷提高,污染控制成效逐步顯現。10年間,廣東城鎮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提高了1.55倍,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和總磷削減量提升了1.88倍-5.11倍。同時,在環境基礎設施,特別是在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能力方面也得到大幅提升,危險廢物年處置利用能力提高了2.48倍,醫療廢物年處置利用能力提高93%。
對揮發性有機物進行嘗試性調查
通過普查,可以看到近年來廣東省的污染減排和污染防治攻堅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反映出一些問題。主要是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四項污染物的排放總量仍較高,還需要進一步加大總量減排力度。這些污染源涉及的主體多,而且多數是無組織排放,或者是面源排放,治理和監管的難度都比較大。本次普查對部分行業和領域揮發性有機物進行了嘗試性調查,排放量86.64萬噸。現在廣東的大氣污染防治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臭氧,臭氧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前體物就是揮發性有機物。
珠三角區域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強度高,其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分別占全省排放總量的60.7%和74%,單位國土面積氮氧化物排放強度為粵東西北區域的2-4倍,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強度為粵東西北區域的2-11倍。粵東西北區域經濟總量占比僅21%,但主要水污染物排放貢獻達55%,單位GDP水污染物排放強度為珠三角區域的3倍以上。這些區域的產業轉型升級和污染治理任務依然艱巨。
省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還會以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推進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
普查成果用于編制“十四五”生態保護規劃
據介紹,普查成果將廣泛應用于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管理工作、于編制“十四五”規劃、生態環境信息化建設等工作中。
這次普查建立了覆蓋全省60多萬個普查對象的重點污染源檔案和信息數據庫,在GIS地圖上進行統計分析和圖表展示,實現了可視化的污染源“一張圖”,并與重點流域掛圖作戰、藍天保衛戰等系統相融合,初步建立污染源與環境質量之間的響應關系,為構建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系統提供了有力支撐。
普查結果揭示了當前廣東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勢,特別是未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領域、重點地區、重點流域、重點行業、重點污染物的情況,為科學編制廣東“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提供了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