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污染地塊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體量巨大。截至2019年底,天津市已公布疑似污染地塊超過200塊,污染地塊名錄超過40塊,地下水污染地塊名錄超過13塊,地塊數量為同時期北京市的5倍-10倍。
天津市污染地塊修復與管控的資金需求巨大。2019年天津市污染場地修復市場金額為25億元,是同時期北京市修復市場金額的20倍,占全國市場份額的25%以上。
天津污染地塊的平均污染深度超過12米,而長三角和港珠澳典型污染地塊的平均深度不超過10米,天津治理和管控難度更大。且天津市污染地塊水文地質賦存特征十分不利。濱海地區地下水位淺、水位波動大、土壤黏性強、污染吸附大、去除成本高。南方發達地區的土壤修復技術裝備難以直接轉移應用。
同時,天津市的污染地塊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區、北辰區、津南區、塘沽區等人口密集區,單位面積和時限內土壤修復強度大、密度高,導致天津市污染地塊修復二次污染防控形勢復雜。近年來全市每年治理修復的污染土壤方量超過200萬立方米。相關監管部門為減少二次污染和違法外運,幾乎全部要求采用原位修復或者進入水泥窯混燒等高能耗處置方式,導致天津市污染地塊修復后土壤資源化利用需求迫切。
此外,由于二次污染和擾民的效應相對較強,行政監管執法的力度仍需加大,執法成效仍需提升。
《土十條》和《土壤污染防治法》實施以后,天津市在京津冀地區較早落實了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準入機制,頒布了《天津市土壤污染防治條例》。天津市污染地塊修復與管控的產業發展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
天津的污染地塊綠色修復與可持續風險管控需要科學規劃和穩步推進,需要扶持和發展本地企業促進本地經濟,更要強化本地修復產業的科技支撐和優化投資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