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南省政府印發《海南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到2025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爭當降碳工作“優等生”、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力爭達到11微克/立方米以下、全面消除省控地表水劣V類水體和城市黑臭水體。
《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海南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定位是:錨定“兩個領先”目標,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樣板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先行區、生態環境質量標桿區、陸海統籌保護發展實踐區、“兩山”轉化實踐試驗區、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示范區,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海南樣板。
《規劃》提出,到2025年,市縣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99.5%、臭氧第 90百分位數濃度保持在105微克/立方米、煤炭消費比重保持在 18%以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達到22%左右、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達到14%左右、地表水達到或好于III類水體比例95%、海南島自然海岸線保有率大于60%、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9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3%左右、清潔能源裝機比重提升至 82%。
《規劃》提出,要堅持高質量引領,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堅持高效能降碳,主動落實“雙碳”目標;堅持高協同聯動,建設陸海統籌保護發展實踐區;堅持高精準治污,打造環境質量全國“標桿”;堅持高水平保護,維護自貿港生態安全;堅持高標準防控,守牢生態環境底線;堅持高效率監管,構建現代化治理體系;堅持高品質行動,弘揚現代生態文化;強化落地實施,健全保障機制。
《規劃》提出,以五指山市、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等中部山區市縣為重點,開展生態產品價值總量核算,基于區域生態環境優勢與產業發展需求,探索“兩山”轉化路徑,創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示范基地。
《規劃》提出,加快推進昌江核電二期建設,新增核電 132.5萬千瓦,配套發展抽水蓄能;因地制宜發展太陽能、水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氫能、生物質能等,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約 500萬千瓦。到2025年,輕型物流配送車、城市環衛車、網約車、旅游車等社會運營領域車輛清潔能源比例不低于 80%;省內充電基礎設施總體車樁比小于 2.5:1 。
《規劃》提出,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和核算體系;建設應對氣候變化綜合管理平臺;建設分布式綜合能源站;開展海洋生態系統碳匯本底調查;開展空氣質量達標與碳排放達峰 “雙達”試點。
《規劃》提出,開展各類入海排污口的全面排查,系統開展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建立入海排污口動態信息臺賬;省商港、漁港(中心漁港、一級漁港)所在地政府建立和推行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監管聯單制度。
《規劃》提出,在鋪前灣、三亞灣、海棠灣、亞龍灣、榆林灣、后水灣、峨蔓-魚骨灣、木蘭灣、博鰲港灣、小海潟湖、石梅灣、新村灣、香水灣、龍沐灣、北黎灣、感城港灣、棋子灣、博鋪港灣及花場灣等海灣開展 “美麗海灣”先行示范區創建。
《規劃》提出,開展松濤水庫、大廣壩水庫、牛路嶺水庫、紅嶺水庫、赤田水庫等若干優質水源全島供水研究;深入開展全省水源地問題摸排整治、在用城市(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和鄉(村)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規范化建設;實施南渡江、萬泉河、昌化江、寧遠河生態流量保障工程。
《規劃》提出,在定安、萬寧、瓊海、瓊中、屯昌、陵水等檳榔主產區設立節能環保型檳榔烘烤技術與設備示范基地 ;加快淘汰國三排放標準的柴油車、采用稀薄燃燒技術或“油改氣”的老舊燃氣車輛;開展重點企業中石化海南煉油化工有限公司碼頭及罐區揮發性有機物油氣回收治理。
《規劃》提出,以重點耕地、農產品超標區域耕地、化工園區、重要陸域輸油管線周邊等為重點開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以土壤污染重點監管企業和高風險地塊為重點實施土壤和地下水的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在部分市縣實施耕地土壤安全利用與修復工程。
《規劃》提出,到 2025年,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 90%以上,農村黑臭水體整治比例達到 45%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 90%以上;96%以上的工廠化養殖實現循環水利用、88%以上的池塘養殖達到工程化節水減排要求;當季農膜回收率達到 80%以上,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達到 95%以上 。
《規劃》提出,建設珍稀瀕危物種和重要遺傳資源繁育基地,新建 3-5個原生境保護點;重點恢復和發展海南長臂猿、海南山鷓鴣、海南孔雀雉、海南坡鹿、坡壘、白木香、降香黃檀、野生稻、野生蘭等種群數量。到2025年,全省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 35%以上。
《規劃》提出,持續推進 18個市縣及洋浦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新建和改造污水管網2200公里以上,基本消除管網空白區;閑置、廢棄放射源全部100%收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