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廣東省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9.95%,專家建議允許垃圾分類長期推進,并認為可以用差別化政策處理廚余垃圾。
生活垃圾分類是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城市建設處處長林劉雄在分享中介紹,一直以來全省分區域因地制宜推進垃圾分類,在垃圾處理的全鏈條做好分類。
建設簡便易行的分類投放體系,包括科學合理設置分類投放點、落實分類管理責任人制度、完善分類投放配套措施。同時建設完善匹配的分類收運體系,配齊專用收運車輛、提升機械化作業水平等。并且建設能力充足的分類處理體系,保證最大程度實現有效分類處理。
2020年末,全省已建成172座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其中有16個3A生活垃圾焚燒項目,占全國總數的1/3,全省生活垃圾總處理能力達14.9萬噸/日,無害化處理率達99.95%。
當前,廣州、深圳作為全國垃圾分類重點城市,先行先試,目前已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法規政策和標準規范體系,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垃圾分類要突出因地制宜,不宜一刀切和盲目復制。”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副局長張穎認為,各地應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習慣等的可承受性,設立不同階段目標,并允許長期推進。比如廣州針對物業管理小區、城中村、農村等實施差別政策。
在生活垃圾中,廚余垃圾產生量最大,如何處理一直是難題。張穎表示也應差別對待、分類處理,廣州廚余垃圾占垃圾總量的50%,如果做全處理需要成倍投入,“如何最經濟合理處理廚余垃圾是個難題,綜合經濟、社會和環保等效率及焚燒等其他處理設施測算,廚余垃圾處理能力配置率在20%—30%比較合適”。
在這一判斷的基礎上,廣州在針對廚余垃圾的處理采用了差別化政策。對餐飲店、食堂等產生的餐廚垃圾,必須應收盡收,全量生化處理。而對于農貿、批發市場等產生的果蔬垃圾,在脫水后可以視后端情況選擇資源利用或焚燒處理。在家庭中,家庭廚余垃圾則視純凈度情況選擇處理方式,“如果分類精準度超過80%就可進入廚余垃圾處理廠,如果低于80%,就繼續鼓勵居民分類投放,但此時可以混合焚燒處理,待分類成熟后續再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