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 自然資源部關于印發<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發改農經〔2020〕837號),加快推進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結合福建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全面提升生態安全屏障質量、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為目標,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為主線,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遵循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統籌兼顧、突出重點難點,科學治理、推進綜合施策,改革創新、完善建管機制的原則,科學布局和組織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深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和美麗中國示范省份奠定堅實生態基礎。
重點任務
(一)南方丘陵山地帶生態保護和修復
1.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
(1)武夷山脈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全面保護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對區域內所有天然林實行嚴格保護,提升生態安全屏障質量。加強防護林體系建設和封山育林,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調整樹種結構,加強低效林改造、退化林修復,改善林分質量。在立地條件好的地方,開展中短期用材林和大徑級用材林為主的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加強松材線蟲病等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防止擴散蔓延。
(2)戴云山脈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全面加強生態公益林和天然林保護,推動生態脆弱區生態修復,通過森林撫育和低質低效林改造,優化樹種和材種結構,提升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加強防護林建設,建設生態廊道。加快實施松林改造提升,降低以馬尾松為主的針葉純林比重。
3.廢棄礦山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原則,開展廢棄礦區生態修復,通過削坡減荷、廢渣清運、截水攔渣、土地復墾、生態綠化等工程防治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探索實施“生態修復+廢棄資源利用+產業融合”的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新模式,改善提升廢棄礦區整體生態功能。
生態保護和修復支撐體系
1.生態環境監測管理水平提升工程。構建生態環境監測物聯網,對全省環境要素進行監測。完善空氣、地表水、海洋自動監測網。加強生態環境實驗室和環境工程重點實驗室建設,組建藻類防控技術中心、省級危險廢物鑒別中心,提高生態環境科研能力。建立重要河流的生態流量監測站網體系,通過水文監測現代化技術,大力提升水文自動測驗能力,實現對重要河湖斷面的生態流量自動在線監測和預警,并在部分河段探索水生物、河道水文特征演變監測。
2.礦山生態保護修復信息化提升工程。利用自然資源“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綜合監管體系,加強礦產資源管理各系統的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促進我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各環節緊密銜接。規范我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及生態保護修復秩序,提升我省礦產資源保護及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