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了《長江三角洲區域生態環境共同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由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科學院編制。
問: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保護面臨怎樣的形勢?
答:長三角區域區位條件優越,發展水平高、活力強。2019年,長三角以不到全國4%的國土面積,聚集了全國16%的人口,集中了約1/4的科研力量,產生了約1/3的有效發明專利,占據了近1/4的經濟總量。
近年來,有關部門和三省一市根據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有關部署,積極推動區域生態環境共保聯治,促進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取得積極成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千村示范、萬村整治”開創美麗中國典范,“五水共治”、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深入實施,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生態城市、森林城市、環保模范城市集中建設,形成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濃厚氛圍、有效機制和典型模式。2019年,41個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41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率為76.5%;333個地表水國考斷面中水質Ⅲ類及以上占82.0%;22個跨省界河流斷面水質良好,Ⅲ類及以上斷面占72.7%;區域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能耗顯著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但是,在全球城市群競爭、區域一體化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長三角區域也面臨一些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區域開發強度高,河湖水體及沿海灘涂占用,自然濕地萎縮明顯,水環境質量改善效果不穩固,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威脅;二是資源能源消耗量大,結構性污染突出,以PM2.5、臭氧(O3)為特征的區域性大氣污染明顯,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壓力大;三是地區之間生態環境差異大,解決跨界環境問題、實施生態補償、協同推進生態環境共同保護的機制手段還有待完善;四是部分城市環境質量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尚不匹配,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
問:《規劃》明確了哪些具體目標要求?
答:一是分兩個階段,近期到2025年,長三角一體化保護取得實質性進展,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能力顯著提升,綠色美麗長三角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遠期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綠色發展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區域生態環境一體化保護治理機制健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成為我國展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綠色美麗長三角建設走在全國前列。二是目標指標分為三大領域,包括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區域生態環境協同保護監管體系基本建立。三是落實《規劃綱要》要求,強化區域性和跨界性定量指標設計,作為推動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指引和檢驗一體化保護成效的重要標準,到2025年,PM2.5平均濃度總體達標,長江、淮河、錢塘江等干流水質優良,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80%,單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下降。四是注重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協同推進,提出“生態保護紅線得到嚴格管控,跨區域跨流域生態網絡基本形成,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穩步增強,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提升”等生態保護目標。
問:為實現上述目標,《規劃》提出了哪些共保任務?
答:《規劃》對長三角區域未來一個時期提出了要重點推進五項主要任務。
一是共推綠色低碳發展。包括優化綠色發展格局、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推動能源結構優化、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和踐行綠色低碳生活。
二是共保自然生態系統,包括共筑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加強生態空間共保、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加強重要生態系統修復。
三是共治跨界環境污染,包括聯合開展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協同推動流域水環境治理、陸海統籌實施河口海灣綜合整治和提升區域土壤安全利用水平。
四是共建環境基礎設施,包括強化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加強固廢危廢聯防聯治、推進港口環境設施建設、統籌區域環境應急能力建設和共建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五是共創生態環境協作機制,包括健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協作機制、完善區域法治標準體系、強化市場手段、建設區域環境科研技術平臺、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和共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生態環境制度創新。
問:為加快推進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規劃》提出了哪些政策措施?
答:主要有五個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是統籌構建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協作機制,協同推動區域生態環境聯防聯控。二是完善區域法治標準體系。建立三省一市地方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協同工作機制,統一區域生態環境執法裁量權,加大對跨區域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的查處偵辦、起訴力度,加強排放標準、產品標準、技術要求和執法規范對接。三是強化市場手段。健全區域環境資源交易機制。完善差別電價政策,加快落實和完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醫療廢物、危險廢物等領域全成本覆蓋收費機制。推動設立環太湖地區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產品價格補貼專項資金。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資機制,研究利用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支持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污染協同治理等重點項目。四是圍繞主要污染物成因與控制策略、跨界重要水體聯動治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低碳發展等跨區域、跨流域、跨學科、跨介質重點問題開展研究,加快推進污染防治科技創新研發。五是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健全開發地區、受益地區與保護地區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積極開展重要濕地生態補償,深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開展污染賠償機制試點,總結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經驗,推進長三角區域建立以地方補償為主、中央財政給予支持的?。ㄊ校╇H間流域上下游補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