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廣東省正式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將鋼鐵、石化、電力、水泥、航空、造紙等六大行業250家左右的控排企業納入碳市場范圍,覆蓋廣東省約70%的能源碳排放量。截至2020年12月,廣東省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達1.69億噸,占全國碳交易試點的38%,累計成交金額34.89億元,占全國碳交易試點的34%,均位居全國第一。
為鼓勵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加入到低碳減排的行列中,廣東開展碳普惠制試點已有五年時間,在廣州、惠州、中山、深圳等城市都取得不錯的成果,融入了公共出行、垃圾分類、舊衣回收等領域。
倒逼能源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優化
廣東非石化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從2010年的14%提高到2019 年的29%。目前,全省城市公交電動化率達到93.5%,廣州、深圳、珠海、汕尾均實現公交車100%電動化。
同時,廣東大力淘汰落后、高能耗高排放產能,著力實施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高端高質高新現代產業體系,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截至 2019 年底,廣州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 67.1%,成為首批國家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 64.5%;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16.2%。
未來,在目前低碳工作的成果基礎上,廣東省將嚴格控制全省煤炭消費總量,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和核電,推廣碳捕集等先進低碳技術,為我國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承諾貢獻廣東力量,推動全省二氧化碳排放在全國率先達到峰值,珠三角城市群在全省率先達到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