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距離深圳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下稱《條例》)已過百日。良方既出,成效何如?12月16日,深圳市人大常委會舉行人大代表電視問政會。多位市人大代表與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一起直面問題,分別從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處理等方面共同把脈,協力推動深圳垃圾分類治理。
分類投放
居民仍未養成分類習慣
督導員分類“蒙查查”
垃圾分類,源頭在于分類投放。代表們在走訪中發現,不少市民還沒養成分類投放習慣,直接整包投放。一些小區為了管理方便,只設置一個廚余垃圾投放時段。不少督導員,甚至不清楚各類垃圾的分類,不能真正起到督導作用。
問政會現場,代表們對分類投放質疑的火力,集中在“如何提高市民分類自覺性”“居民錯過廚余垃圾投放時間怎么辦”“如何讓督導員名副其實”三大問題。
“深圳在推動垃圾分類習慣養成方面已經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深圳市城管和綜合執法局副局長楊雷表示,城管局推動垃圾分類獎懲機制結合,對垃圾分類做得好的社區和家庭,給予精神與物質獎勵。對做得不好的,予以懲罰。今年9月1日以來,執法部門開出了4280多例罰單,其中近4000例是個人罰單。
“處罰只是推動垃圾分類的有益補充,處罰見效快,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能以罰代管。”楊雷說。
“條例要求每天設置至少兩個廚余垃圾投放時段,一些小區為了管理方便,只設置一個,居民總是錯過廚余垃圾投放時間。”面對代表的提問,楊雷表示,當前深圳有22000多個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各區都向社會公布了兩個廚余垃圾投放具體時段,城管部門將確保各垃圾投放點按時接受廚余垃圾。部分小區可增置垃圾誤時投放點,為無法定時投放垃圾的居民提供便利。
目前,垃圾分類督導員主要有三類人:一是本小區物業保潔員,這是最主要的方式;二是聘用社會機構督導員;三是社區志愿者,其督導效果最好。在垃圾分類投放點,代表們發現有些保潔員不懂如何做分類,直接把垃圾裝車運走;更有甚者,只站一旁玩手機,并未起到督導作用。
“無效的督導不如不督導。”楊雷指出,督導員上崗前一定要做相應培訓。培訓合格后,可采取信息化手段,對輔導員工作質量進行管理。
針對部分市民把垃圾交由保潔員分類,保潔員工作大增,市民分類積極性降低的問題,楊雷指出:“我們要發揮督導員的作用,但僅需要發揮其督導作用,督導員不能替市民去做垃圾分類。”
分類收集
高價值回收物“搶著要”
低價值回收物“無人問津”
分類收集是垃圾分類管理的重要一環。代表們發現,如紙類等高價值的可回收物,被保潔人員挑揀、交售。而玻璃、塑料泡沫等低價值可回收物則“無人問津”。
低價值可回收物的資源利用是推動垃圾減量分類的重要方面。深圳市人大代表王志棟建議,應加快城市環衛系統和再生資源循環系統“兩網融合”,從源頭減量、分揀運輸、處理利用各環節全過程銜接和有效融合。
楊雷表示,低價值可回收物由于處理成本等諸多因素,單靠市場調節很難完全融入回收體系。為避免“利大搶收、利小少收”的情況,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導,推動企業參與,打通循環鏈條。
“回收價值低,不代表無價值。”深圳市商務局局長王有明表示,該局正在編制可回收物回收指導目錄,制定低價值可回收物回收扶持政策,推動深圳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的建設。他介紹,該目錄將對可回收物種類、回收方式、回收地點等信息進行規定。有望在明年6月后推動實施。
除理順可回收資源的回收環節,代表們還發現,深圳在再生資源企業發展和空間布局上力度不夠。2007年,深圳布局17處再生資源分揀場,真正落實的只有4處,目前剩下大鵬葵涌再生資源分揀場正常運轉。王有明坦言:“深圳的規劃很早,但落實情況不理想。”
深圳再生資源回收以市場化運作為主,而福田、南山、羅湖等原關內地區,運營成本較高,企業無法正常運轉。目前相關場地集中在龍崗、龍華等地區。王有明表示,“行業缺乏規劃,體系不完備”成為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的主要問題。
為解決再生資源行業痛點,深圳市商務局制定了《深圳市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和空間布局實施方案(2020—2025年)》。該方案將從建立科學完善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培育行業龍頭企業、加強市場監管行業規范等方面著手,有望加快完善深圳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優化再生資源回收網點空間布局。
分類處理
廚余垃圾處理能力有限
設施選址易遇“鄰避效應”
分類處理,是垃圾分類的最后一環。廚余垃圾占生活垃圾總量的四成多,是推進垃圾分類處理的重點。當前深圳每天產生廚余垃圾5000多噸,處理能力僅3000噸。代表們認為,加大廚余垃圾處理能力建設已迫在眉睫。
深圳市人大代表肖幼美建議,推廣廚余垃圾粉碎機等設備,減輕廚余垃圾處理壓力。楊雷表示,城管局曾在梅林一村進行嘗試。研究發現,深圳建筑密度大,污水管道及處理設施并不是按照廚余垃圾粉碎機的標準設計的,如果家家戶戶都安裝廚余垃圾粉碎機,污水管網難以負荷,容易造成堵塞,不宜在全市推廣。
目前,深圳共有4座大型餐廚垃圾處理廠、55處小型廚余垃圾處理點。去年9月,深圳市城管局牽頭制定《深圳環境衛生設施總體規劃》,分別規劃32公頃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和13.4公頃餐廚垃圾服務設施。楊雷表示,當前深圳重點推動光明、龍華等四個大型集中處理項目落地建設,各區加快建設中小型處理設備建設,力爭在明年底全市廚余垃圾處理能力達到6000噸/日,基本滿足處理需要。
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選址容易引發當地民眾強烈反對。如何避免“鄰避效應”,是垃圾處理廠選址規劃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避免‘鄰避效應’,要進一步推進垃圾處理設施的精細化處理。”王東介紹,深圳嚴格參照歐盟最新標準,對現有垃圾處理設施全面實施提升改造,在污染控制、景觀形象、功能完善、運營管理方面實現新提升,成為與周邊環境相融合的環境友好型公益設施和宣教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