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聚焦垃圾分類全鏈條完善,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已達14.9萬噸,是生活垃圾產生量的1.2倍,生活垃圾處理格局實現飛躍。同時通過黨建引領進社區、垃圾分類進課堂等,推動全民參與垃圾分類,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局面。
每季度開展第三方評估
推進垃圾分類是系統工程,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分三個梯度全域推進垃圾分類。
其中,廣州、深圳市對標世界一流灣區先進水平,今年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珠三角其他城市,對標國內先進水平,今年要基本建成1個分類示范區,而到2022年至少有2個區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粵東西北城市,對標國內平均水平,制定符合當地的垃圾分類實施路徑,到今年要基本建成一個示范街道,到2025年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并且廣東也已制定垃圾分類工作評估辦法,對三個梯度城市設定不同指標評價體系,每季度分區域分層次開展第三方評估。同時,評估排名與省級垃圾分類專項資金分配掛鉤,以充分調動各地積極性。
同時,也注重城鄉統籌,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垃圾分類。目前已印發《廣東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試行)》。在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6市試點推行垃圾分類城鄉一體化制度,初步形成“戶投放、村收集、鎮轉運、市縣處理”的城鄉一體化垃圾分類模式,多地逐步建立符合農村實際的收運、處置體系。
為保障垃圾分類科學、持續推行,廣東也從法律、法規層面進行約束。目前省人大常委會已審議通過新修訂的《廣東省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自明年1月1日起施行,從全程分類體系、城鄉統籌、源頭減量等方面進行剛性約束。全省多地市也已發布相關條例和實施方案。
全省還通過多種方式發動全民參與垃圾分類,其中突出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以鎮街網格化管理體系為基礎,構建社區黨組織、居委會、物業、志愿者、居民等廣泛參與的體系。
無害化處理率達99.95%
完整的垃圾分類涵蓋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全鏈條,全省正聚焦關鍵環節,全鏈提升、推進。
多地正建設簡便易行的分類投放體系。全省已編制《廣東省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與收集設施設置指引》《主要場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指引》等,指導各地科學設置投放點和收集容器。記者走訪多地,多地垃圾投放點旁已配備洗手池、雨棚、照明燈等配套設施,讓分類投放更便捷。
廣東也正完善相匹配的收運體系。逐步配置專用收運車輛,并推進壓縮站、轉運站等設施的布局和改造,提升機械化作業水平和分類收運能力。目前,廣州、深圳等市已經推行“專桶專用、專車專收、專線轉運”,同時21地市均已配置廚余垃圾收運專用車輛,在示范區域內推行分類收運。
全省還在建設能力充足的處理體系,全力推進生活垃圾重點項目建設。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統計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全省新增生活垃圾處理能力9.4萬噸/日,總處理能力達14.9萬噸/日,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9.95%,焚燒能力占比超三分之二,全省還建有16個3A級生活垃圾焚燒項目,占全國總數的1/3。
近年來,廣東也推動源頭減量和資源循環利用,加快資源利用回收體系。廣東已出臺并實施《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實施意見》,多個地市也已建立源頭減量機制,重點推進快遞、旅游、餐飲、制造業等行業源頭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