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海南省現有8座垃圾發電廠,分別分布在海口、三亞、儋州、瓊海、文昌、澄邁、陵水等地,總裝機容量為17.4萬千瓦,占統調裝機1.9%。今年1至10月,垃圾發電量4.8億度,發電量占比1.83%,同比增長22.7%。垃圾發電量占海南省清潔能源的4.4%。近日,海南省儋州市生活垃圾發電廠正式投產發電。至此,海南垃圾發電廠實現全島全覆蓋。
根據《海南省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中長期專項規劃(2018-2030)》,海南省要優化生活垃圾處理結構,逐步由“焚燒與衛生填埋相結合”過渡到“焚燒為主,填埋為輔”。
垃圾焚燒發電是在高溫下燃燒生活垃圾,利用可燃廢物燃燒后產生的熱量發電,同時對期間產生的廢氣、飛灰進行無害化處理,具有“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優點。
國家發改委今年7月發布的《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案》指出,要全面推進焚燒處理能力建設,生活垃圾日清運量超過300噸的地區,要加快發展以焚燒為主的垃圾處理方式,適度超前建設與生活垃圾清運量相適應的焚燒處理設施,到2023年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目前,全國各地正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垃圾分類后,送往焚燒發電廠的垃圾產生的熱效率更高。“干濕分離”將濕垃圾從原本進入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干濕混合生活垃圾中分離,可以在降低垃圾含水率的同時提高入爐垃圾的熱值,從而提升垃圾發電量,濕垃圾分離越徹底,垃圾發電量的提升也越顯著。
今年1月,海南省生態環境廳發布了《海南省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進一步縮緊了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對垃圾焚燒電廠的環保排放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