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無廢社會”戰略以“無廢城市”建設為核心,其中,特別強調城市垃圾分類和處理。2017年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牽頭,制定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并將全國46個主要城市列為強制分類試點城市。2019年7月,上海正式實施新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北京、深圳也先后于2020年5月、9月強制實施垃圾分類,各試點城市和?。▍^、市)紛紛加大垃圾分類力度,逐步落實和踐行“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2020年4月2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以下簡稱《固廢法》),對實現“無廢社會”戰略至關重要。《固廢法》充分體現了“無廢社會”的建設理念,進一步明確并細化了固廢種類及其相應的防治制度,強化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監督管理責任,對違法行為實行“嚴懲重罰”。明確國家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統籌城鄉,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污染環境防治,并強調個人、組織等全社會各組成部分對于固廢治理的主體責任。在《固廢法》的指引下,“無廢社會”戰略成功與否關鍵在于具體落實。本文在討論“無廢社會”概念的內涵和“無廢社會”戰略內容的基礎上,針對戰略實施階段的任務和特征提出政策建議。
明確“無廢社會”建設目標
作為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抓手,“無廢社會”建設應服務于美麗中國建設目標。2018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明確了到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的“美麗中國”建設藍圖目標[14]?;诖?,到2035年,我國應基本建成“無廢社會”,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成為我國基本的生產模式和經濟模式,“無廢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我國將從固廢產生大國逐步轉變成為廢物資源化利用大國;綠色低碳消費理念深入人心,引領社會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的根本轉變。到本世紀中葉,我國應全面建成“無廢社會”和美麗中國,實現固廢資源化和近零排放。經濟社會發展與固廢的產生完全脫鉤[13]。
實施“無廢社會”戰略的重點和路線圖
現階段“無廢社會”建設的重點在于固廢的產生和處理。依照《固廢法》,固廢包括城鄉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業固廢、農業固廢以及危險廢物等。據估算,我國目前每年產生的固廢之中,農業固廢約占47%,工業固廢約占30%,建筑垃圾約占18%。而城鄉生活垃圾和危險廢物的占比較小,分別約占比4%和1%[13, 15-22]。固廢產生量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而變化,基本遵循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發展軌跡,即先隨著經濟發展水平而增長,達到峰值后便開始下降。目前,我國不同固廢類型,其產生量變化趨勢不同,因而應對策略和措施必須分類采取。工業固廢已于2012年左右達到峰值后開始緩慢下降,建筑垃圾在總量上持續增長但增速逐漸穩定,而城鄉生活垃圾則依舊處在加速上升階段。已達峰的廢棄物類型和將要達峰的類型并存,“無廢社會”建設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同時迎來了重要機遇。因此,落實“無廢社會”戰略需遵循對固廢分類別、分階段治理原則,并制定具體的路線圖。
“無廢社會”建設的路線圖分為2025年、2035年以及2050年三個重要時間節點進行設計
第一節點,2025年為工業化發展中后期和城鎮化發展中期,屆時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固廢資源化利用總量規模顯著擴大,資源循環回收發展取得可觀收益,固廢對環境質量和人居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和潛在風險得到有效控制。
第二節點,2035年為工業化發展后期和城鎮化發展中后期,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人居生活水平極大改善。極簡、低碳綠色消費成為基本生活模式。全面實現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高風險固廢得到全面控制?;拘纬少Y源高效循環的發展模式,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能耗、固廢產生基本脫鉤。
第三節點,到2050年后工業化時期以及城鎮化發展后期,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建成美麗中國。屆時,我國“無廢社會”建設將實現各類固廢嚴格減量,全面回收利用,實現資源化和零排放。固廢對人居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和潛在風險得到完全控制。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能耗、固廢產生完全脫鉤。綠色低碳循環的“無廢社會”全面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