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日前出臺了關于推進建筑垃圾減量化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來推動全省做好建筑垃圾減量化工作,促進綠色建造和建筑業轉型升級。據悉,指導意見提出了近五年的工作目標,2025年底,各地區建筑垃圾減量化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建筑垃圾排放量每萬平方米不高于300噸。
建筑垃圾減量五年“小目標”
指導意見明確,要建立“省市結合、以市為主”的建筑垃圾減量化責任機制。2020年底,修訂完善“江蘇省建筑施工標準化星級工地”標準,將建筑垃圾減量化和再生利用資源化、產業化等相關內容納入評分體系中。完成“江蘇省綠色施工評價標準”編制工作,踐行“五節一環保”建設理念。2021年,編制完成建筑垃圾減量化檢查實施標準,全面運用信息化開展江蘇省綠色施工動態評價工作。
2022年,推進智慧工地中智能稱重系統建設,逐步運用信息化方式掌握工程項目建筑垃圾排放監測情況,將建筑垃圾減量化數值納入施工揚塵排放量消減系數,與揚塵排污稅掛鉤,運用稅收杠桿促進建筑垃圾減量化。鼓勵采用鋼支撐等新型支撐體系替代混凝土水平支撐體系,減少支撐拆除產生的建筑垃圾量。
2025年底,各地區建筑垃圾減量化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逐步實現新建建筑垃圾再利用率高于30%,建筑垃圾排放量每萬平方米不高于300噸(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漿),裝配式建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排放量每萬平方米不高于200噸(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漿)。
積極推廣鋼結構建筑,推薦3D打印等應用在施工中
目標已經明確,接下來如何實施呢?現代快報記者看到,指導意見明確了“綠色”這個關鍵詞,開展綠色策劃、實施綠色設計、推廣綠色施工等,從各方面來推動建筑垃圾的減量。
在綠色策劃方面,要求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實施新型建造方式,鼓勵建設單位結合建筑工業化和信息化技術,積極推廣工廠化預制、裝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的建造模式,將預制裝配率目標納入招標及合同文本中,不斷推動“三板”(內外墻板、預制樓梯板、預制樓板)強制應用。同時,積極推廣鋼結構建筑,推動鋼結構住宅發展,倡導發展現代木(竹)結構建筑,特別是在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城鎮平改坡、老舊小區加層改造等項目,以及學校(幼托)、敬老院、景區用房等低層新建公共建筑中積極推廣應用。
要鼓勵創新設計、施工技術與裝備,優先選用綠色建材及再生品建材,實行全裝修交付,推廣裝配化裝修,減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產生。在建設單位主導下,推薦使用BIM、3D打印、VR等先進技術在工程設計及施工中的應用,實現設計及施工的信息化、可視化,減少設計中“錯漏碰缺”及施工過程中拆改問題,輔助施工現場管理,提高資源利用率。
要實施綠色設計,樹立全生命期理念,提高設計質量。設計單位應根據地形地貌合理確定場地標高,開展土方平衡論證,減少渣土外運等。
推廣綠色施工,提高臨時設施和周轉材料的重復利用率
指導意見明確,要推廣綠色施工,編制專項方案,做好設計深化和施工組織優化。要強化施工質量管控。施工、監理等單位應嚴格按設計要求控制進場材料和設備的質量,嚴把施工質量關,強化各工序質量管控,減少因質量問題導致的返工和修補;加強對已完工程的成品保護,避免二次損壞后維修造成的資源浪費。
在施工過程中,要提高臨時設施和周轉材料的重復利用率。施工現場辦公用房、宿舍采用可周轉、可拆裝的裝配式臨時用房;施工現場采用標準化、可重復利用的作業工棚、試驗用房及安全防護設施;鼓勵采用裝配式場界圍擋和拼裝式臨道路板;鼓勵采用如鋁合金、塑料、玻璃鋼和其他可再生材質的大模板和鋼框鑲邊模板等工具式模板和新型材料模板。
還要實行建筑垃圾分類管理。施工單位應結合智慧工地建設,采用智能地磅、智慧工地監管平臺等信息化手段對建筑垃圾開展分類收集、分類存放、分類利用、分類外運;鼓勵以末端處置為導向對建筑垃圾進行細化分類,對剩油漆、剩涂料等有毒有害廢棄物封閉分類存放,并設置醒目標識。在生活、辦公區按照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要求推行垃圾分類,分別設置可回收與其他垃圾桶。
要加強施工現場建筑垃圾再利用,減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排放。施工單位應實時統計并監控建筑垃圾產生量,及時采取針對性措施降低建筑垃圾排放量。鼓勵采用現場泥沙分離、泥漿脫水預處理等工藝,減少建設工程渣土和工程泥漿排放。施工現場除混凝土支撐拆除,逐步達到每萬平方米建筑面積建筑垃圾排放量不高于3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