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生態脆弱區分布面積最大、脆弱生態類型最多、生態脆弱型表現最明顯的國家之一。全國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面積約占陸地總面積的55%,荒漠化、水土流失、石漠化等主要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地區,占國土面積的22%左右。
生態脆弱區修復技術需要達到的核心目標是調整人與地之間不合理和不協調的關系,關鍵是要解決區域的水土失衡問題,需要因地制宜并具有鮮明的地域針對性。在一般意義上,生態脆弱區的生態修復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生物類,主要包括人工建筑技術、高效旱作經果林技術、防除毒雜草技術、景觀格局優化技術、物種篩選技術、人工生物結皮和林分改造技術。
2)農作類,主要包括高效種植技術、等高溝壟種植技術、土壤保水技術、免耕/休耕技術、土壤快速熟化和土壤改良技術。
3)工程類,主要包括植物沙障技術、新型水窖技術、地坎/地埂保護技術、機整梯田技術、壩系水土資源利用和人工濕地建設技術。
4)其他類,主要包括生態補償、劃區禁牧/輪牧/休牧、舍飼養畜、建立自然保護區、人工降雨和化學固沙等。